Japanese | English | 簡体字 |
本計畫是向未來有能力引領世界的研究人員提供研究支援的制度,《新成長戰略(基本方針)》(2009年12月30日內閣會議決定)中曾提到支援具有高度政策性和社會性意義的先進研究開發,因此,本計畫旨在謀求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的同時,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及解決政策性、社會性問題的作出貢獻。
Outline
「基於國際化的生殖技術市場化及生殖旅遊:倫理性、法律性、社會性問題」 最尖端、次世代研究開發支援計畫
1978年在英國進行了世界首次的體外受精。1983年我國第一名體外受精兒誕生。此後,體外受精技術及由此衍生出的技術迅速滲透整個社會。2007年我國體外受精兒達到55人中即有1人的比例。據推算至今為止有20萬人以上是透過這種技術誕生的。現在,男女伴侶中約10對就有1對患有不孕症,據厚生勞動省推算,2002年接受不孕症治療的患者約有47萬人。近年來的晚婚化更促使不孕症患者人數增加。在我國,作為少子化對策的一環,雖自2004年已開始特定不孕症治療費補助工作,但對不孕症患者的幫助仍然不夠。另外,我國仍沒有關於提供卵子、代孕等有第三者參與的生殖技術的法律規定,而是採用日本產科婦科學會等專職組織的自主規定。
近年來,為了使用有第三者參與的生殖技術,常見到有日本人去印度、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亞洲國家接受治療。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接受提供卵子、代孕等在國內實施困難的治療而去生殖商業發達的美國。但在美國此項治療的費用昂貴,因此過去不得不放棄治療的人們到亞洲等新興國家尋求低價治療。這也是生殖旅遊新潮流出現的原因之一。幾年前開始還出現了協調亞洲地區海外治療(自稱)的日本仲介業者的網頁。由於倫理方面的原因,在日本以外的歐洲等發達國家,第三者參與的生殖技術的實施和商業利用多受到限制或禁止。另一方面,新興國家的規定並不全面,因此通常對技術的使用很寬鬆。此外,由於醫學旅遊振興政策,也有國家將這些規定差距、經濟差距作為撈取外匯的良機而積極利用。因此,從規定嚴格到寬鬆的國家或到勞動力廉價的國家,出現了世界規模的身體使用流動。
2008年整個世界都報導了日本男子在印度委託代孕而導致孩子沒有國籍的糾紛。這可謂是日本生殖旅遊的冰山一角。每年有多少對日本人,去何處因何理由或目的到海外接受治療是個未知數。有必要明確這些日本人生殖旅遊的現狀。有必要到日本人海外治療的對象國進行調查,探討當地的醫療狀況和法律環境。此外,到這些地區生殖旅遊對使用方會帶來怎樣的風險,是否出現侵害被使用方權利或榨取利益的行為等等,有很多需要探討的問題。以下將對生殖旅遊相關問題從倫理、法律、社會、醫療等各種角度進行探討。
隨著新興國家經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浪潮,可以預想今後日本人赴海外接受醫療服務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但是,想要在海外接受治療的不孕症患者仍處在沒有任何引導和支援的狀態,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並深感不安。另一方面,生殖旅遊的發展極可能導致對社會、經濟方面弱者的榨取。同時有必要站在女性當事者和兒童的角度,明確是否可以在實施保護弱者政策的基礎上允許實施生殖輔助醫療,並且有必要探討事關當事人幸福的技術開發的未來發展。也有必要採取措施防止優化、優生思想和人體資源化的過度進行。為今後我國生殖輔助醫療的適當實施,需認真探討包括其他國家的動向和法律的實施,考慮需要何種指引。對不孕症患者給予充分幫助,進行預防不孕症的啟發性活動。也必須有使不孕治療以外的選擇成為可能的方法。構想一個符合少子老齡化社會的男女共同參與規劃的形式,以及實現這種形式的社會構造的未來。
生殖旅遊中「使用方」與「被使用方」的現狀分析
作為生殖旅遊中的「被使用方」,以亞洲地區的新興國家為中心,對醫療情況、法律環境等進行現狀調查。作為「使用方」,對國內不孕症患者的生殖旅遊相關意識和現狀進行調查。在「使用方」和「被使用方」雙方調查的基礎上,全面明確日本人生殖旅遊的現狀。
關於生殖旅遊的倫理性、法律性、社會性問題(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ELSI)的探討
從醫學、倫理學、法學、性學研究等各種觀點,抽選生殖旅遊相關問題點,進行學科間探討(如圖)。
對我國生殖輔助醫療的適當實施的建議
在目前我國生殖輔助醫療相關政府委員會等的討論方向和結論的基礎上,為我國今後生殖輔助醫療的適當實施,也探討包括法律規定實施的好與壞。同時充分參照日本以外的「使用方」各國對於生殖旅遊進行了怎樣的討論,採取了怎樣的立法和政策性應對。
從女性和兒童的觀點對生殖輔助醫療的未來加以探討
不論「使用方」還是「被使用方」,生殖輔助醫療都是和女性息息相關的技術。課題將從女性的觀點探討此項技術是否能夠真正增進女性幸福。同時還將從接受此項技術誕生的兒童的立場進行探討。對不孕症患者給予充分幫助,進行預防不孕症的啟發性活動。開拓思路,尋找不孕症治療以外的選擇。思考符合少子老齡化社會男女共同參與規劃的形式,以及實現這種形式的社會構造的未來。
(課題編號 LZ006)